职业需求驱动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国(2)
(二)传媒领域
以下是基于“智联招聘”平台北京、上海、天津区域,以“教育/传媒/广告”作为行业范围,以“编辑”“记者”“文案”和“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编辑”“网络/新媒体/融媒体记者”“网络/新媒体/融媒体文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后,就岗位职责、任职要求等职业要素予以分析综合生成的“编辑、记者、文案”与“网络/新媒体/融媒体编辑、记者、文案”作为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对从业者职业要素因子的倾向性分布(图2):
图2 传媒领域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专业人才职业要素因子分布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为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传播技术并全面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体纷纷向新型数字媒体转型。应该说,作为对传统媒体的延伸,以新型数字媒体为主体的“互联网+传播”,后浪迭代前浪的冲击力显然更为猛烈。适应这一剧烈变化的行业形势,传媒领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微博、微信、头条、公众号等新媒体、自媒体平台运营经验”等近乎全新的从业要求或者说角色期待。以融媒体为例,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立体式呈现的方式,实现了将传统纸媒无法传达的部分内容得到了可视化、可听化的呈现,正在彰显着融媒时代融合新闻的魅力。“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对融媒体记者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升对新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力、驾驭能力,培养独到的‘新闻眼’,才能做出更加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产品,提升自身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3]对于传统媒体从业者来说,承担“采”“编”“写”某一个环节工作的状态必然要被打破,唯一现实的选择是融媒体从业者向“多面手”的角色转型——而这一转型过程对既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挑战。
二、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为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18年编定并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和较高的文学修养,系统掌握中国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学感悟能力、文献典籍阅读能力、审美鉴评能力和运用母语进行书面、口语表达的能力;掌握1门以上外语,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4]为支撑这一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应涵盖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综合教育课程三部分。
参照《标准》,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中,在准确把握学科内涵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设专科、专升本和高中起点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均遵照执行了《标准》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在课程体系方面,按照《标准》设置了文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大学写作(基础写作、应用写作)等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然而,在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仍然任重道远。
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为宽广,因此在教育、传媒领域之外,他们也可以在行政管理、文化产业等领域获得就业机会。教育、传媒领域相对来说汇聚了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数据显示,在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比例中,教育、传媒等行业领域,尤其是前者也聚集了半数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群体。在调研过程中,面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现有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知识广博而能力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历了长期的办学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强大的历史惯性——这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在应对社会需求新形势的过程中,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脚,直接导致从普通本科到包括开放大学在内的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能都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文字知识、中西方文学知识,出类拔萃者博闻强识,能够将知识面拓展到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是,在教学、传媒等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领域,汉语言文学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常常遭遇知识有余而能力不足的尴尬与窘迫。对于相当一部分在职在岗接受学历继续教育的开放大学学生来说,精力与兴趣同样汇聚于“知识”的拓展与丰富而非“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文章来源:《传媒观察》 网址: http://www.cmgczz.cn/qikandaodu/2021/0728/678.html
上一篇:浅谈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性以及融合路径
下一篇:浅析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