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首页
  • 期刊导读
  • 期刊介绍
  • 投稿指南
  • 邮箱投稿
  • 在线投稿
  • 联系我们

栏目导航

期刊导读
期刊介绍
投稿指南
邮箱投稿
在线投稿
联系我们

综合新闻

  • 巴图博谷去杜淳家是第几期(传媒观察毕业论文
  • 传媒观察教育论文(传媒观察投稿)
  • 传媒观察论文答辩开场白(答辩稿开场白)
  • 浙江美丽乡村观察:农旅融合打造“蘑菇村”向
  • 中国传媒大学今日0-15时感染者+12,均为隔离观察

通知公告

  • 传媒观察版面费是多少
  • 《传媒观察》投稿方式
  • 《传媒观察》期刊栏目设置

您现在所在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传媒视点(2)

来源:传媒观察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年06月22日 11:36:58
【作 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 要】: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积极运用技术保护手段,区块链就不失为一个重要工具。比如,利用区块链的安全机制、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技术,报业版权内容的全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积极运用技术保护手段,区块链就不失为一个重要工具。比如,利用区块链的安全机制、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技术,报业版权内容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查验,真正实现了版权内容的自动登记、自动验权、自动获权、自动结算、自动备案,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的、可信的、可追溯的数字版权内容流通生态。2020年4月,阿里巴巴公司的反侵权盗版核心技术“隐形视频水印”,通过了好莱坞权威测试公司的认证,正被视作抵抗多媒体盗版的“最后一道防线”。可见,技术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发现和运用。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与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聂书江/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02-09 )

“人-机文明”将走向何方

近期,《赛博朋克2077》逐渐跨越游戏圈,成为一种社会级的文化现象。《赛博朋克2077》展现了“一个先进技术既成为人类的救星、也是加在人类身上的诅咒的世界”。其如此“出圈”的背后,包含了数字时代人们对未知的人-机文明的想象。

新的人-机关系或许会使今天以人为主导的信息文明演化为人与机器共同作用下的“人-机文明”,这种新文明既可能延续与丰富人类文明,又可能在一些方面偏离人类文明的既有轨道,这些偏离也可能酝酿出风险。技术将为人、机器以及文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人-机文明下不确定性的激增,是由于机器智能这个新的变量的引入。人们越想探究机器可以被开掘的潜力,特别是越想让机器向人靠拢,就会越多承受这种探索带来的不确定性。

今天的机器不仅在智能上向人接近,在情感上也在模仿人,可以预见,机器的“拟人度”会越来越高,尤其对“机器人”而言。一个直接结果是模拟人-人交流的人-机交流将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人机交流中,机器被当作交流对象而不是传播中介。

机器拟人度的提高看上去有助于增加人与机器之间的情感共通的可能,但这样的人机交流实质上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从机器那里索求关注与安慰,机器是人的被动的服务者。习惯了在人机交流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或许会在人与人的交流中,也沿袭人机交流的模式与思维,将他人也当作一个可以随意支配的机器。

反过来,未来人机交流的盛行,也会意味着,人在机器眼里也是一种物化的对象,在今天的一些护理机器人的应用中,已经出现了这一问题。因此,机器的拟人度的提升,是使世界变得更为人性化,还是可能走向其反面——使得世界变得更机器化,这个问题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么简单。

另一方面,适用于人类的权利、地位与规范等,是否可以同样适用于机器人或其他智能机器?虽然在这一问题上同样存在争论,但赋予机器人及其他智能机器相应权利的呼声在与日俱增。与权利类似,机器能否具有像人一样的主体地位,在伦理领域、法律、哲学等领域,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这些领域的讨论都存在三类代表性取向:一类坚决否认机器的主体地位;第二类认为未来的强人工智能可能或应该获得像人一样的主体地位;第三类则认为机器能获得某种拟主体地位,但人的主导性不可动摇。显然,这样的分歧还会持续。

当然,认为应该赋予机器相应权利与主体地位的人,也是抱着对机器责任的期待。但今天的讨论,都只是代表人们的愿望,这些愿望是否可以通过相应技术真正加载到机器身上?具有智能的机器,是否会脱离人为它们设定的轨道?未来技术发展中的变数,技术的创造者、垄断者与经济权力之间的博弈,使我们对这个答案并没有把握。

一个最大的不确定性恐怕是,人工智能如果有一天发展到超出人类智慧,成为超级智能,它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有些学者断言:超级人工智能的存在升级实际上是人类的自我否定和自我了断,这意味着人类在世界存在系统中失去了地位,人类不再重要,历史将失去意义,人类文明将成为遗迹。

那么,人类是否会因此从现在开始放弃智能机器的开发,以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许并不能,无论是习惯性的自信、对技术潜力本身的好奇、挑战人类极限的冲动,或是商业利益的驱动,人类恐怕都难以在看到一种新可能时停下脚步。这样一种探险也并非没有意义,它会推动人类对于某些稳定常态的反思,也可以让人类在试探新边界时审视现有边界的意义。当然,这样的探险需要一定的警戒与约束机制。

但今天的探险者与警戒者可能还存在着较大程度上的割裂——对机器能力的拓展努力来自自然科学领域,而讨论、警示机器的社会影响的学者,大多来自人文社科领域,他们的主张虽然表达了个人的态度、立场,但至少在目前,还很难影响到实践进程。

文章来源:《传媒观察》 网址: http://www.cmgczz.cn/qikandaodu/2021/0622/634.html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海上交通态势观察判断在值班中的运用
    下一篇:沉浸式传媒的视觉叙事艺术

    传媒观察投稿 | 传媒观察编辑部| 传媒观察版面费 | 传媒观察论文发表 | 传媒观察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传媒观察》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